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杨楼激战铸就“民族魂”用血与火铸就的抗战故事,是民族基因里的核心密码,也是集体记忆中的神圣篇章。1941年6月,在巨野县大义镇杨楼村,中国抗日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。此战共毙伤日军200余人、伪军300余人,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。
“听老人们说,杨楼战斗打得非常惨烈,老九团的战士个个英勇顽强。”10月14日,站在杨楼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前,巨野县大谢集镇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淑田感慨地说。
深秋时节,记者走进巨野县大谢集烈士陵园,瞻仰杨楼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,缅怀革命先烈,传承红色精神。
据介绍,1941年1月,八路军教导三旅九团进驻巨南地区,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,团结抗日民主人士,推动形成了同仇敌忾、共御外侮的良好局面,因而被日伪军视为“眼中钉”。杨楼战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的,八路军教导三旅九团正是徐淑田口中的“老九团”。
刚刚落幕的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——巨野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”,用较大篇幅回顾了杨楼战斗。结合纪念碑上的铭文,我们得以了解那段历史:九团政治部副主任孙鹏程率领一营(缺四连)、团宣传队二分队及一个侦察班,共340人,前往巨野东南的德化集一带执行任务,掩护群众麦收。
1941年6月7日凌晨2时,一营接到上级指示:附近数县日军频繁调动,似有合围意图,应迅速向西转移。拂晓时分,一营由德化集转移至村西约1.5公里的杨楼村。8时许,两辆日军汽车在村南门外停下,一营战士立即用手榴弹和机枪迎头痛击,全歼车上的六七十名日军,汽车也被焚毁。初战告捷,一营判断可坚守至天黑,不料随后被增援的千余名日伪军包围。敌人从东、南两个方向轮番进攻,但直到10时也未能越过寨壕一步。日军再次炮击,炸塌一段围墙,二十多名日军冲入村内,却在八路军的奋勇反击下被逐出。
11时,日伪军调整部署,火炮从东北、西北两角交叉射击,村内大部分房屋和围墙被毁,敌军多次突入村内,都被战士们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。下午4时左右,日军加强攻势,一辆坦克撞开北寨门冲入村中,被战士们用集束手榴弹炸断履带。另外两辆坦克从东门突入,百余名日伪军尾随攻入,一、三连指战员奋力反击,再次将敌人逐出村外。
杨楼战斗从拂晓持续到黄昏,八路军毙伤日军200余人、伪军300余人,我方军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。此战极大震慑了日伪军,战后日军司令部甚至告诫各部“不可轻敌”,小股日伪军再也不敢轻易出扰。
军队打胜仗,人民是靠山。回顾菏泽大地的红色往事,八路军与群众心连心、同呼吸、共命运,铸就了坚如磐石的军民鱼水情。
时任八路军教导三旅九团一营三连指导员的李玄,多年后曾撰文深情回忆这段军民鱼水情。
在杨楼战斗中,李玄多处负伤,没能及时包扎,加上一整天没吃没喝,又饿又渴,浑身无力。夜幕降临,他强打精神,缓缓向附近村庄挪去,直到天亮才爬到一户人家门口。他对老乡说:“您不用怕,我是八路军,昨天打仗负了伤,想在您这儿躲一躲。”老乡略微迟疑,答道:“我这儿不安全,离炮楼只有10里,白天他们常来。”接着又说:“我送您去个地方,谁也找不着。”
李玄听从安排。老乡把他抱上大车,又盖上一张席子。走了二三里后,到了一片荫柳丛,老乡将李玄安置在两行柳树间,嘱咐道:“这儿最安全。就算有人走到跟前,您不出声,他也看不见。我上午不敢来,中午给您送吃的。”李玄照话静候。中午,老乡果然送来馍馍、咸鸡蛋和一壶凉开水。可惜李玄脸部肿胀,只喝了些水。他谢过老乡,让老乡先回家。
李玄昏昏沉沉挨到傍晚,四周人声渐渐多了起来,前来照料伤员的老百姓越来越多。李玄听见一位老大娘心疼地说:“多可怜的孩子!为打鬼子,离了家,离了爹娘。”说着就走到他面前,扶着他吃了饭。“又渴又饿的我,如获至宝,一口一口把胡辣汤全喝完了。老大娘脸上露出笑容。”李玄写道,“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老大娘。”
几天后,上级派人到杨楼一带搜寻未掩埋的烈士、滞留的重伤员,随后将李玄转移到安全地带疗伤。“直到中午,一名医生和一名卫生员来了。他们帮我脱下军装,擦净全身尘土,端详了好一会儿,惊奇地问:‘您是不是三连的李指导员?’我答:‘不认识了?我是三连的李玄。’他们笑起来:‘我们昨天开追悼会,名单上还有您的名字呢!’我说:‘名字上了追悼会,人可还活着呀!’”李玄这样写道。
“杨楼战斗结束后,当地群众强忍悲痛,把牺牲将士安葬在村北大坑中,这个坑被称为‘万人坑’。”杨楼战斗抗日烈士纪念碑上的这段文字,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颤。
为缅怀先烈、激励后人,2004年12月,杨楼村群众自发在村北立起“老九团第一营杨楼村抗日战斗纪念碑”,碑上有巨野籍杨恩博少将题写的“民族魂”三个苍劲大字。碑身两侧刻有一副对联:“抗倭寇献生命千秋永著,竖丰碑重教化万世流芳。”
为进一步彰显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2022年5月,巨野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将杨楼村烈士遗骸迁葬至大谢集烈士陵园,并重新立碑纪念。
近年来,巨野县大谢集镇依托烈士陵园,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,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、具象化、情感化,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,爱国情怀深植人心。
“2014年、2022年,县政府两次拨款修缮烈士陵园、树立新碑,不仅美化了环境,更强化了红色场所的教育功能,让它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。”巨野县大谢集镇有关负责人开万申介绍。在清明节、建军节等重要节点,大谢集镇组织党员干部、学生及群众开展祭扫、宣誓、宣讲等活动,通过庄严仪式让参与者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体验者”,在肃穆氛围中追思先烈,汲取力量。这些举措,进一步加深了大家“铭记历史、珍惜和平、奋发有为”的价值认同。接下来,巨野县大谢集镇计划整合红色资源,开发红色旅游线路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动力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